县情简介
虞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,地处豫、鲁、苏、皖四省结合部,面积1558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132.41万、常住人口82.7万、25个乡镇、26个居委会、605个村委会,是中国木兰之乡、中国钢卷尺城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、全国食品工业强县、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县、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、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试点县、全国制种大县、省对外开放重点县、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,被评为国家园林城、省级卫生城。
虞城历史悠久。公元前21世纪,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。秦设虞县,隋置虞城县。自古“重创新、尚忠孝”,是造字鼻祖仓颉,造酒鼻祖杜康,烹饪鼻祖、汤药鼻祖和教育始祖伊尹等五祖文化发端起源地。木兰故里,木兰是替父从军、至忠至孝、大勇大义的平民女英雄,载入史册,光昭后人。
虞城区位优越。位于商丘市区东20公里,陇海铁路、郑徐高铁、310国道、连霍高速、豫324、325、326省道横穿东西;京九铁路、商合杭高铁、济广高速、豫203省道纵贯南北,105国道在县境西擦边而过。
虞城产业转型步伐加快。装备制造支撑有力,一川科技年产5GWH动力储能型电池生产线(一期)、伊西奥新能源年产5GW光伏组件、九天封头年产20万吨高端装备及核电封头生产线等项目相继投产,元隆微电子、邦宇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。新能源装备和冷链食品被列入省绿色制造产业链群培育名单。央视《朝闻天下》栏目以“小卷尺丈量大世界”为题,对我县工量具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进行了长达8.5分钟的报道。现代物流稳步发展,商丘保税物流中心完成保税贸易进出口总额48.54亿元,进出口总值居全国第14位,其中出口总值居全国第9位,两项指标在中部地区和全省排名均居第1位。圆通豫东区域总部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,电商物流产业园日分拨能力达500万单,我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经验做法被省政府予以推广。数字转型成效明显,获批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6个、5G规模化应用重点项目5个。高新区成功进入省开发区转型升级试点开放合作领域培育名单(全市唯一)。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在我县召开。在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观摩评比活动中,我县代表商丘市参评并获小组第1名。荣获“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”“河南省传统优势食品产业区”等称号。
虞城有效需求不断释放。先后招引高端储能装备制造零碳园、大有荃吉康植物基胶囊、低空科技产业园等项目18个。争取增发国债、中央预算内和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21个,到位资金6.12亿元。争取政府专项债项目15个,发行资金额度6.66亿元。58个省市重点项目和66个“三个一批”项目,年度投资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,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质效持续提升。务实推进“两新”工作,争取大规模设备更新补贴资金7196万元,举办汽车、家电、电动自行车、家装厨卫等促消费宣传活动10余场次,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933.66万元,拉动消费6901.76万元。
虞城乡村振兴扎实推进。投资2.71亿元,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9.5万亩;投资1.95亿元,开工建设大王桥灌区、石庄水库灌区、4个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和王引河(一期)治理工程;投资4250万元,开挖疏浚沟渠1843.3公里,新建桥涵405座,埋设涵管70.1公里,农田水网更加完善,粮食安全更有保障,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9.17亿斤。建成省级社会化服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个、农业综合服务站2个、为农服务中心2个,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10个。积极推广“两粮一菜”种植模式,面积达9万余亩,净增效益5亿元,带动群众家门口务工4万余人。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,新创绿色食品3个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。惠楼山药传统种植系统被认定为“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”。积善堂获评“省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”,懂菜农业获评“省蔬菜产业示范基地”,金隆菇业获评“省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”,特色农业发展不断壮大。脱贫成果持续巩固,新识别监测户513户1391人,风险消除650户1581人,投入衔接资金2.73亿元,实施项目164个,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。
虞城改革创新持续深化。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办结率95%,98项政策服务“免申即享”,涉企不动产登记等990个事项实现“免证可办”,50个高频事项实现“全程网办”,全县工程审批联合办理率和提前办结率均居全市第1位,政务服务不断优化。积极落实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,累计减税免税退税2.75亿元。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,为11家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成功投放贷款1.5亿元。打造特色金融产品“商丘工量具贷”,为113家工量具企业成功授信1.63亿元,助力企业健康发展。科技创新扎实推进,完成技改企业13家,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、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8家、市级智能车间2个。新增“小升规”企业20家,增量居全市第1位。成功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3家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。
虞城城乡建设提质升级。打通诚信大道、新建路等断头路5条,升级改造东明路、汉江路等道路4条,完成农村道路建设210公里,改造危旧桥梁12座,S208、S314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,城乡路网持续完善,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顺畅。新创“四美乡村”13个、“五美庭院”2万户、“森林乡村”与“千村增绿”示范点43个,改厕1900户,完成人工造林3000亩,打造生态农田林网255公里,开工建设沱河缓冲带(二期)生态修复工程。全县PM2.5、PM10等指标持续改善,5个出境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均达标,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安全稳定,生态环境更加优化。新建雨水管网4.8公里、燃气管网14公里、供热管网6公里。新增公共服务充电桩50个,升级改造垃圾中转站19座,新建改建公厕70座、口袋公园10个。新建城区输配水管网32.6公里,日增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。
虞城民生福祉稳步增进。全年投入民生资金42.54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%。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.7亿元。紧盯社保基金小切口,清欠养老基金2.6亿元。新增城镇就业6515人、失业人员再就业1721人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83人、转移就业14128人。高质量推进“人人持证,技能河南”建设,新增技能人才16182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6431人。撤并乡镇小规模学校46所,新建乡镇公办幼儿园7所、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1所、升级改造寄宿制学校3所,东明中学、县高级中学改扩建等教育项目稳步推进,教育资源不断优化。开工建设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区,完成县中医院新院区、县医院医技楼和12个乡镇医院改扩建主体建设,7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获评“省示范中医馆”,县妇幼保健院、县中医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,3家民营医院晋升为二级医院,医疗服务持续提升。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80余场次,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460余场,田庙万亩梨园获评AAA级旅游景区,任家大院免费对外开放,文旅发展融合推进。4所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,开餐运行“以孝治家”大食堂153个。建成交付安置房2437套27.66万平方米,改造老旧小区6个。启动运行城区免费公交,投入公交车辆50部,开通线路5条,有效缓解了城区拥堵问题,有力保障了群众出行需求。
2024年,虞城全年生产总值完成357.7亿元,总量居全市第2位,增长4.6%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.68亿元,增长4%,增速居全市第1位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%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.3%,增速居全市第2位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亿元,增长6.2%,增速居全市第2位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.82亿元,其中地方税收收入7.23亿元,增速居全市第2位,税占比为66.8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.18亿元,增长5.9%,增速居全市第3位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57.2元,增长6.7%,增速居全市第3位,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75.1元,增长5.6%,居全市第2位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43.1元,增长7.1%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65.49亿元,增长12.15%,增速居全市第2位;贷款余额218.58亿元,增长5.96%。全社会用电量25.07亿千瓦时,增长9.69%,其中工业用电量8.47亿千瓦时,增长7.16%。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